跳至主要内容

『读年报』从年报看民生银行对收入的使用

 

一、写作缘由

本来在2021年民生银行年报发布后,我准备结合历年年报写一篇博文。不过在粗略读完后,却无从下笔。因为银行业相关的分析实在太复杂,不是一篇博文所能涵盖。

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记起曾经看过一篇博文,讲银行获得「收入」后基本去往三个方向:

  • 业务及管理费(支付成本)
  • 信用减值损失(提取风险金)
  • 营余利润

我觉得这种说法十分易于理解。如果将银行比作「人」来理解的话,人在赚钱后,会优先支付「食品」、「衣物」、「房贷」等刚性支出。其后可能会买「意外险」「重疾险」等来给自己增加保险,在此之后如果还有剩余,才会储存起来。

因此,我决定从2007-2021年的民生银行年报中提取相关数据,看看民生银行在过去十几年的经营中,是如何使用自己「收入」的。

二、数据取舍

2.1 科目选择

在我浅薄的理解中:直到如今,银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业务仍然是「贷款」。基于此点,我在本文中只提取年报中四个科目:

  • 利息收入
  • 利息支出
  • 业务及管理费
  • 信用减值损失

及由此衍生出两个科目:

  • 利息净收入
  • 营余利润

它们的基本关系为: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利息净收入-业务及管理费-信用减值损失=营余利润

此外,我会计算由此派生出来的「占比分析」、「五年复合平均」、和「同业对比」等指标,使得对民生银行的分析更有可比较性。

在本文中,需要特别注明的是以下两点:

  • 将「利息收入」作为银行唯一收入,而没有计算「手续费及佣金净收」。这对于中间业务占比较重的银行会有影响。
  • 将「业务及管理费用」全部计入,实际上相关费用可能并不是都由存贷业务产生。

2.2 历年数据

我根据历年年报提取了2007年-2009年共15年的数据。在实际使用中,为了让「五年复合平均」的数据更平滑一些,我没有采用【2007-2011】、【2012-2016】、【2017-2021】这三组分年。而是让数据首尾相接,变为【2009-2013】、【2013-2017】、【2017-2021】这三组数据,使得数据相对平滑。因此我实际一共使用了13年的数据,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三、对比分析

3.1 数据概览

图一 民生银行数据(2007-2021)

因为blogger的显示限制,因此我使用了截图呈现。具体表格可以点击🔗链接观看。

3.2 占比分析

图二:民生银行数据占比

由「图二」来逐项分析:

  • 「利息支出」占比一直居高不下。

    民生银行除2009、2010两年短暂的跌到40%以下,其余年份都维持在40%以上,从2013年更是在50%以上并持续至今。而2017、2018两年更是夸张的突破了60%。

    为何会如此?直接考量是存款利率过高,而贷款利率过低。或者说其净利差过低导致。宏观上过去十几年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净利差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可具体到民生银行,特別是2017、2018两年占比为何会如此之高?需要再去阅读年报来分析,这就是另一篇博文了,不再展开。

  • 「信用减值损失」逐年走高。

    从2007年占比的5.65%一直走高至2021年的27.87%。直接原因或许是监管层的硬性要求。也可以理解成民生银行在不断的补旧账。

    不过令我比较惊讶的是在2007年的时候,民生银行其相关占比只有5.65%。换言之在2007年,其每100元利息收入中,只拿出了5.65元买「保险」。这种提取比例是否合理?从2007年报来看,不良率仅为0.45%,这种提取比率也许非常正常。毕竟当年任谁也想不到,仅仅过了十几年,到2021年其不良率就飙升到了1.79% 。

    都说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产业,管理层需要有风险意识。可是这种「风险意识」到底怎样落实到具体的经营中,而管理者又怎样才能未雨绸缪,实在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 「业务及管理费」逐年减少

    从2007年的30%左右,降低到了2021年的17%。这里和招商银行形成巨大差别,具体在后边的同业对比章节再讲,不在这里展开。

  • 「盈余利润」消失殆尽

    早年民生银行还能保持留有20%的「盈余利润」,从2016年开始基本就没有了,到2018年直接转负。

    从数据看,直接原因就是「利息支出占比」和「信用减值损失」对其的挤占,特别是后者。

我们似乎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得出:过去十五年中,民生银行为了追求自身规模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为了吸收存款而支付了过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又没有很认真的使用这些存款。既没有把它们贷给信誉较好的客户,使得自己的不良率不断走高;反之也没有在承担巨大风险的情况下,获得较高利息收入。风险和回报明显不成正比,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我把数据列出来后的第一印象是:民生银行从上到下活儿干的实在有点「糙」。

3.3 「五年复合增长」 分析

本来想将每年的「同比增长」单列出来,不过因为每年的数据波动较大,感觉分析起来没有意义,因此还是用「五年复合增长」来分析。

详细数据见「图三」:

图三:民生银行 五年复合增长
  • 收入与支出的倒挂

    从2009-2013年的数据来看,两者长期相差3.11%。换言之,民生银行的赚钱速度长期赶不上成本增长。如果看单年数据,那么2011-2013这三年倒挂的特别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为了揽储而支付了过高的成本,还是为了冲「贷款规模」而压低了贷款利率?这个问题也需要从历年年报中去找答案了。

  • 2013-2017年发生了什么?

    这五年的数据是这三组数据中最差的。「利息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如果这还能用贷款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而放缓来解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利息支出」仍然高速增长怎样解释?民生银行到底是问谁借的钱,以至于要支付那么高的利息?实在是令我很好奇。而「信用减值损失」在这一周期仍然高速增长,是否意味着从那时起,以前贷款的坏账风险就开始暴露?

  • 新领导层怎么样

    以近三年(2009-2021年)的数据来看,除「信用减值损失」外,其他几项数据基本停滞。令人松了一口气的是,「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增长之间终于不再倒挂。仅从这几项数据看,新领导层可能是希望在稳固银行核心业务的前提下,调整过去激进而粗放的发展模式。至于会不会实现,坦率的讲,任重而道远。对于拥有几万人的公司来说,企业文化一旦形成,恐怕是很难短时期改变的。

3.4 和「招商银行」的比较

本来在这一节,我还想把「兴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同业数据列出。不过想了想,还是只列了「招商银行」。因为既然要比就和「最优秀」的内地银行相比就好,另外数据太多,有些问题看的不是那么清楚。

我同样把招商银行的历年数据放在了 google docs 上,可以点击🔗链接观看。

  • 「占比」对比分析

图四:招商银行数据占比

如「图四」所见,招商银行「利息支出占比」常年维持在40%左右,而「信用减值损失占比」从2014年以后基本在20%左右。至于「业务及管理费」则在30%浮动。单从数据占比来看,招商银行较民生银行稳定太多。民生银行的数据更多呈现出一种忽高忽低的状态。而从单项来看,其「利息支出占比」显著低于民生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占比」近两年也开始低于民生银行,而「业务及管理费」近几年却开始高于民生银行。

那么是否可以说:民生银行是将更多的利润让给了存款方,而招商银行则选择给与员工较好的福利,而使得自身能够获取较低利息的存款,而在贷款时,员工也能够认真审核呢。这两种经营思路是否是这两家银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这点也是可以另开文分析的。

  • 「五年复合增长」对比分析
图五:招商银行 五年复合增长

没有啥好分析的,招商银行数据非常漂亮。以近三年(2019-2021年)数据来看,「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复合增长的差值竟然有4%。民生银行只有可怜的0.82%。

而「信用减值损失」在经过2013-2017年的大幅增长后,在最近五年(2017-2021)开始保持个位数增长。不过考虑到同期「利息收入」的增长也开始进入到个位数增长,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增长是合理的。

通过对比确实要承认,这两家公司差距非常明显。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对比,可以很清晰的得出:民生银行在获得「收入」后,并没有很好的分配利用。

至于在新领导层的带领下,民生银行会不会改变。在将来的财报中,我自己会首先关注它的「利息支出占比」,看是否会有降到50%以下的一天。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WPS 文档中表格内文字回车后格式变化的问题

《欧陆风云 4》勃兰登堡战报

开局设置 1.29.3.0 正版 + 11个资料片。无“第三罗马”、“统治吧,不列颠尼亚”、“达摩”、“黄金世纪” 铁人模式,普通难度,历史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