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豆瓣之旅始于 2009 年,那时我在 10 月 15 日标记了第一本“已读”书籍——《走进我的交易室》。时光荏苒,截至 2024 年 6 月 26 日,我已标记了第 500 本“已读”书籍——《角谷的藏书架》。而到 2025 年 3月 2 日写完本文时,这个数字已增至 521 本。在近 16 年的光阴里,我平均每年阅读约 32 本书籍。
坦率的讲,作为一个自诩爱读书的人,我的阅读量并不算多。与豆瓣上那些标注了 4000 本已读书籍的大神们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去年读书时,我在「阅读记录 」app 上尽量做了记录,总共 110 小时,平均每天不到半小时。然而,这 16 年的时间占据了我生命中不小的比重,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对自己的阅读历程稍作总结。
在这近 16 年里,我共标记了 521 本书籍。下表详细列出了每年的阅读量:
![]() |
回顾这些数据,我发现在 2011 年至 2014 年期间,我的阅读量特别低。那时,父亲两次重病住院,直至 2014 年离世,这或许是我那段时间读书很少的原因之一。那时,我读得最多的是《金刚经》。2017 年,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我的阅读量也随之上升。然而,近年来随着身体渐老,眼力不如从前,阅读量又开始减少。或许以后很难再有一年阅读 50+ 本书的年份了。
从书籍类型来看,根据豆瓣的统计,非虚构类书籍占比高达 80%,而虚构类仅占 20%。这个数据应该是准确的。自大学以后,我便较少阅读小说、诗歌和文学类作品。尽管每年列阅读计划时,我都会特意安排一两本文学名著,但说实话,阅读起来颇为艰难。最近两年接连阅读俄国名著,更是让我感到吃力。从大学学习金融专业后,我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非虚构类书籍上,尤其是金融投资和历史领域。近两年,随着职业生涯陷入停滞,我还增加了对自我成长和学习方法的阅读。
在作者方面,我在豆瓣上标注最多的作者是村上春树。他的小说我从初中开始阅读,年少时特别迷恋,基本是出一本就买一本读一本。如今年纪大了反而看不进去了,但变得特别喜欢他写的随笔散文,《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现在成了我的床头书,偶尔会拿出来翻阅几页。其他作者就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了。
这 521 本书中,五星书籍共有 27 本,占比略高于 5%。详细的书目我已列在下方表格中。
回顾这 16 年的阅读历程,我深感自己在输出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豆瓣上我仅写了 24 篇书评(读后感),加上被豆瓣和谐的两篇,一共是 26 篇,仅占所读书籍的 5%。现在想来,我非常后悔年轻时读书不动笔墨。那时仗着脑子好,觉得读过的书自然会记住,但如今很多书都已淡忘,少许剩下的只能算是自己的幸运了。
展望未来,在阅读方面,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翻阅前四史、《资治通鉴》和四书五经。在写作方面,我计划重读那些标记为五星的书籍,如果仍然认为值得五星,我将慢慢补全书评或读书笔记。
查理·芒格曾说:「在我的一生中,我从未见过一个聪明人(在广泛的学科领域内)不是一直在阅读的——一个都没有,零。」我希望在我的余生里,依旧能够持续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与力量。
* 本文写作共 6🍅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