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卡片笔记写作法》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卡片笔记写作法》

类型 书籍
作者 沃尔特·波克
译者 杨静宽
译者 方骥
译者 张健
日期 1992-4
馆藏目录 Douban
URL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69162/
访问时间 2021/9/3 上午11:16:02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08-0947-2
总页数 403
添加日期 2021/9/3 上午11:16:02

不知从何时开始,豆瓣读书上以前那种个人发散式读后感越来越少,而将书籍内容概述成文的书评越来越流行。虽然万维钢老师在《用强力研读书》这篇文章里批评了前一种书评。可在我看来,还是这种书评读来有趣,也是豆瓣对我最大的吸引力。

比如这本书,我翻了下豆瓣书评。大部分书评写的还是卢曼教授这套笔记方法,即“卡片盒使用手册”,也就是本书第一章。可在读本书之前,因为“Roam Research”、“Obsidian”等双向链接笔记软件的大火,我已经看了很多介绍“卡片盒笔记法”的文章和视频。因此书中这一部分,对我价值有限。

而这本书对我有所启发的,其实是本书的第三章。甚至本文的标题,也是读了本章中的一句话后,我记下的一条“临时笔记”。这句话是这么说的:

一条笔记说明了这本书与我自己思考的相关性,另一条笔记更详细地解释了我的想法 。


如果没有这句话或者这一章,本书我至多给三星。只这句话激发了我的思考,它就值得四星。

为何给本书三星,因为这书在我看来有两个缺憾:

一是行文虽然通俗易懂,可内里的写作态度极为精英化。不过这也不怪人家,因为原书副标题写的很明白“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本来也不是为普罗大众而写。

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不能理解的是“文献笔记”这个概念。看了很多文章和视频也不能理解。主要是不知道这个笔记类型对我来说有什么作用,该怎么使用。后来想了好久才恍然大悟。卢曼教授在大学任职,他有所谓的“课题”和“研究领域”,所以才会有这个类型的笔记。我又翻了翻看过的介绍“卡片盒笔记法”或者双向链接笔记的文章作者和视频 UP 主,果然也是以高校老师,学生、IT 从业者等智识分子为主。可是对于我这种不是教授、研究人员,甚至已经不是学生,仅仅是一个有些爱看闲书的“打工人”来说,我需要写这玩意吗?我觉得根本不需要。可像我这样的人不需要记笔记吗?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吗?我觉得我需要。

二是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本书最大的功绩是较早较完整地介绍了“卡片盒笔记法”。国内应该是第一本,国外应该也是。可原书作为出版于 2017 年的著作。还在照抄原版将卡片编号,建立索引的这套方法,我是不太能理解。卢曼教授这套方法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受限于当时的时代条件,这样做可以理解。可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电子化时代,以笔记软件为基础,以“双向链接”为网,辅以“搜索”功能,完全没有必要再照抄照搬。在这点上,作者都没有成书于十多年前的《Google 工作整理术》理念先进,这本书中就明确提出了,想要对抗信息爆炸,就要依赖于云科技和搜索功能。

那么我为什么又给它四星呢?因为前文所引的那句话让我意识到了:笔记其实也是对话,是我和自己的对话。如果说读书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人神交,那么笔记就是我和过去的自己所进行的私人对话。从这点上,笔记是一生的事业,笔记也不是死的,它是动态的,我们需要对它不断地进行修改。而要让笔记贯穿我们的整个人生,让它不断地演化,不至于沦为“信息垃圾”,我们如今使用的笔记方法和笔记软件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卡片盒笔记法”才会被人发掘出来,也因此众多双向链接笔记软件才会大火。

另外这句话也让我意识到了,为什么豆瓣的书评越来越难看。让我再引用一下这句话

一条笔记说明了这本书与我自己思考的相关性,另一条笔记更详细地解释了我的想法


这句话前后两层,一边是“六经注我”,一边是“我注六经”,而“我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生而为人,于世间读书阅世,不管是世界影响我们,还是我们去改变世界,我们每个人类蕴含其中的思想最为宝贵。正如先贤布莱兹·帕斯卡尔所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而现在这些书评看似是对书籍非常全面客观的评析,其实只是抄书匠,个人的思考全无体现。不能说毫无价值,不过意义真心不大,可能会显得读书用力甚勤而已。我一年读书也在五六十本。但真正能让我产生思考,写一篇书评的,大概不会超过五本。大部分书写句短评已经足够了。就算是一本对自己有很大启发的书,也很难做到各个章节对自己的思想都有所触动。有些章节我一点感想没有,这些文字和我的思想没有任何关联,我对这些文字也没有任何想法,我再去复述它们就毫无意义。就如同本书的前两章,我把其中复述加到这篇读后感里,对我,对看到这篇文字的读者有什么意义?我觉得完全没有。

进一步说,对于那些和我思想发生碰撞的书籍或者内容,怎样做笔记,用哪种笔记软件就不重要了。比如我去年疫情中读的《不平等的代价》,其间各种划线,荧光笔,指示标签,旁注和摘抄,能用上的基本都用上了。所以读书也好,笔记也好,真正的网不是笔记软件,不是双向链接,也不是搜索等技术,而是在其中的“我的思想”。各位看官,然否。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WPS 文档中表格内文字回车后格式变化的问题

《欧陆风云 4》勃兰登堡战报

开局设置 1.29.3.0 正版 + 11个资料片。无“第三罗马”、“统治吧,不列颠尼亚”、“达摩”、“黄金世纪” 铁人模式,普通难度,历史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