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A股银行股数据记录

最近看到两篇好文章,引发了我动笔写本文的念头。其一为巴黎先生的「快餐常餐午餐,談内銀」,其二是Joseph先生的「巴菲特量尺,今與昔(上)」。我自己也一直在购买银行股,但对于银行股没有多少研究。盖因现代银行的业务实在太过复杂,年报厚厚一摞,动辄几百页,实在没有那个耐心去读完。只以最简单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为判断标准。写本文的目的也不是去研究,因为没有资格,只是把最基础的数据整理一下,作最基本的记录。


截至本文动笔时(2018年02月17日),A股共有25家银行股。

大型商行
股份制商行
城商行
1
工商银行
浦发银行
无锡银行
2
农业银行
华夏银行
江苏银行
3
中国银行
民生银行
杭州银行
4
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南京银行
5
交通银行
兴业银行
常熟银行
6

光大银行
北京银行
7

中信银行
上海银行
8

平安银行
贵阳银行
9


吴江银行
10


宁波银行
11


江阴银行
12


张家港行


其中,上市满5年的有16家,过去5年其ROE整理如下: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排序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Q3
5年算数平均
兴业银行
22.27
21.00
18.63
16.80
12.43
18.23
1
宁波银行
20.43
19.51
17.58
17.75
14.14
17.88
2
招商银行
22.94
19.10
16.90
16.02
13.99
17.79
3
浦发银行
21.25
20.85
18.43
15.90
10.67
17.42
4
民生银行
23.17
20.39
16.89
15.15
11.28
17.38
5
建设银行
21.09
19.61
17.12
15.29
12.31
17.08
6
工商银行
21.83
19.86
16.93
15.11
11.24
16.99
7
农业银行
20.80
19.60
17.13
15.19
11.75
16.89
8
南京银行
17.49
18.94
17.54
16.25
11.61
16.37
9
华夏银行
19.27
19.24
17.01
15.68
9.03
16.05
10
光大银行
21.48
17.36
15.50
13.80
9.71
15.57
11
北京银行
18.00
16.28
15.05
14.94
10.54
14.96
12
中国银行
18.04
17.28
14.53
12.58
10.06
14.50
13
中信银行
18.36
16.76
14.46
12.57
8.96
14.22
14
平安银行
16.50
16.38
14.96
13.18
9.11
14.03
15
交通银行
15.42
14.72
13.37
12.11
8.45
12.81
16 
表一:2013-2017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 2017年年报未出,采用2017年第三季度数据,数据来源Windin
  2. 浦发银行和中国银行年报未提供「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采用年报提供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3. 除招商银行外,其他15家银行皆已发行优先股。在计算「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时,如农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在年报中备注已考虑相应优先股股息,而工商银行等行未备注。为统一口径,一律采用各行年报披露数据,不做更改。
接下来,要记录的是市净率和市盈率,牵扯到市价这一数据。其中有9家银行发行H股,我以2018年02月15日的收盘价为准,将港股港元计价转换为人民币计价。如下表二:

2018/2/15
A股(RMB
港股(HKD
港股 转(RMB)
光大银行
4.32
4.03
3.27
农业银行
4.16
4.37
3.54
中国银行
4.28
4.40
3.57
中信银行
6.74
5.82
4.72
交通银行
6.55
6.27
5.08
工商银行
6.88
6.99
5.67
民生银行
8.42
8.26
6.07
建设银行
7.43
8.48
6.88
招商银行
31.37
34.40
27.89
华夏银行
9.29


兴业银行
17.72


浦发银行
12.46


北京银行
7.32


平安银行
12.00


南京银行
9.01


宁波银行
19.91


表二:银行股AH股价换算

将换算数据代入,计算出市净率和市盈率,并将其相乘,如下表三:

RMB%
市价
每股盈利(TTM
每股净资产(17Q3
市盈率(TTM
市净率(LF)
PB*PE
排序
民生银行
6.07
1.34
9.89
4.53
0.61
2.78
1
光大银行
3.27
0.6
5.22
5.45
0.63
3.41
2
交通银行
5.08
0.93
8.06
5.46
0.63
3.44
3
中信银行
4.72
0.87
7.38
5.43
0.64
3.47
4
中国银行
3.57
0.6
4.69
5.95
0.76
4.53
5
华夏银行
9.29
1.5
11.16
6.19
0.83
5.16
6
农业银行
3.54
0.58
4.08
6.10
0.87
5.30
7
兴业银行
17.72
2.76
18.41
6.42
0.96
6.18
8
浦发银行
12.46
1.85
13.2
6.74
0.94
6.36
9
建设银行
6.88
0.96
7.69
7.17
0.89
6.41
10
工商银行
5.67
0.8
5.62
7.09
1.01
7.15
11
北京银行
7.32
0.87
7.37
8.41
0.99
8.36
12
平安银行
12
1.34
11.54
8.96
1.04
9.31
13
南京银行
9.01
1.14
6.63
7.90
1.36
10.74
14
招商银行
27.89
2.78
17.37
10.03
1.61
16.11
15
宁波银行
19.91
1.84
9.69
10.82
2.05
22.23
16

表三:PE*PB排序

将表一和表三的排序相加,如下表四:
5年算数平均ROE排序
PB*PE排序
相加之和
民生银行
5
1
6
兴业银行
1
8
9
光大银行
11
2
13
浦发银行
4
9
13
农业银行
8
7
15
华夏银行
10
6
16
建设银行
6
10
16
中信银行
14
4
18
中国银行
13
5
18
工商银行
7
11
18
招商银行
3
15
18
宁波银行
2
16
18
交通银行
16
3
19
南京银行
9
14
23
北京银行
12
12
24
平安银行
15
13
28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WPS 文档中表格内文字回车后格式变化的问题

豆瓣读书五百本:十六年的标记与思考

我的豆瓣之旅始于 2009 年,那时我在 10 月 15 日标记了第一本“已读”书籍——《走进我的交易室》。时光荏苒,截至 2024 年 6 月 26 日,我已标记了第 500 本“已读”书籍——《角谷的藏书架》。而到 2025 年 3月 2 日写完本文时,这个数字已增至 521 本。在近 16 年的光阴里,我平均每年阅读约 32 本书籍。 坦率的讲,作为一个自诩爱读书的人,我的阅读量并不算多。与豆瓣上那些标注了 4000 本已读书籍的大神们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去年读书时,我在「阅读记录 」app 上尽量做了记录,总共 110 小时,平均每天不到半小时。然而,这 16 年的时间占据了我生命中不小的比重,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对自己的阅读历程稍作总结。 在这近 16 年里,我共标记了 521 本书籍。下表详细列出了每年的阅读量: 回顾这些数据,我发现在 2011 年至 2014 年期间,我的阅读量特别低。那时,父亲两次重病住院,直至 2014 年离世,这或许是我那段时间读书很少的原因之一。那时,我读得最多的是《金刚经》。2017 年,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我的阅读量也随之上升。然而,近年来随着身体渐老,眼力不如从前,阅读量又开始减少。或许以后很难再有一年阅读 50+ 本书的年份了。 从书籍类型来看,根据豆瓣的统计,非虚构类书籍占比高达 80%,而虚构类仅占 20%。这个数据应该是准确的。自大学以后,我便较少阅读小说、诗歌和文学类作品。尽管每年列阅读计划时,我都会特意安排一两本文学名著,但说实话,阅读起来颇为艰难。最近两年接连阅读俄国名著,更是让我感到吃力。从大学学习金融专业后,我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非虚构类书籍上,尤其是金融投资和历史领域。近两年,随着职业生涯陷入停滞,我还增加了对自我成长和学习方法的阅读。 在作者方面,我在豆瓣上标注最多的作者是村上春树。他的小说我从初中开始阅读,年少时特别迷恋,基本是出一本就买一本读一本。如今年纪大了反而看不进去了,但变得特别喜欢他写的随笔散文,《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现在成了我的床头书,偶尔会拿出来翻阅几页。其他作者就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了。 这 521 本书中,五星书籍共有 27 本,占比略高于 5%。详细的书目我已列在下方表格中。 年份 本数 具体书目 2009年 8本 《1000%的男人》《挪威的森林》《小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