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时间的玫瑰』玫瑰花的葬礼

More about 时间的玫瑰

書名 時間的玫瑰
作者 但斌
出版社 山西出版集團
ISBN 978-7-203-05925-7
評級 ★★
簡評 投資類「心靈雞湯」



聲明:本人為技術分析出身的投機者,非專業價值投資者。僅就本人的常識提出一些看法,不喜勿噴。

首先,因爲本書是一本「札記」,所以基本沒有很明確的邏輯體系。我很久以前就通讀完本書。到現在寫這篇文章,回想起來,腦中還留有的內容就兩點:
1.買好企業;
2.買入後長期持有。


對於第一點,就說法而言,我基本沒有意見。但總基本算是繼承了費雪一路的思想。至於格雷厄姆那種「煙蒂式」的投資。我不得不承認,哪怕前一陣A股市場跌破2000點,符合其標準的企業仍然是少之又少。但就其表述而言,我基本不贊同。什麼是好企業,但總在書中第一篇就引用了沃爾瑪的例子。其後又引用了SP500成份股的例子。後文列舉的例子更多。但我想說的是,這些基本都已經和我們無緣,因爲這些已經是「好企業」。我認爲問題的關鍵是沃爾瑪在成爲「沃爾瑪」之前,可口可樂在成為「可口可樂」,茅臺在成為「茅臺」之前,你能不能辨別出來。我對這個問題基本持悲觀態度。「買好企業」這是一個什麼問題,這是一個定性的問題。「定性」與「定量」相比,我認爲定性更難。譬如「塑化劑事件」出來之前,你能想象賣那麼貴的茅臺中有這玩意嗎?「農藥殘餘事件」之前,你能想象張裕有這個問題嗎?這是反證。另一面,在銀行股3年跌跌不休,便宜到不能再便宜期間,這個市場仍然有無數人認爲銀行股的風險極其大。我看過很多相關的文章,我不得不說,雖然我不贊同他們的觀點,但他們的文章確實可以自圓其說,他們的視角與思路仍然很值得我學習與借鑑。可是「定性」問題,一旦脫離了建立在財報與數據分析上的「定量」研究,那就會像但總一樣,只能是在畫大餅,在講美麗的故事。進而你只會看到市場參與者,明明都是打着「價值投資」的旗號,但對同一只股票的「定性」,卻極有可能南轅北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至於第二點,我是完全反對。以我對「價值投資」淺薄的認知,我給其符合的購買標準歸納四個字「物美價廉」。不過可惜的是,市場上「物美價廉」的企業與「煙蒂式」企業一樣,極少極難得。那我們放寬一下標準,我認爲「價值投資」就是「以合適的價格買入合適的股票」。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爲股票的價格與質地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如但總在書中所寫,拋開價格,只談質地,我認爲這是對讀者的不負責,講的極端一點,是犯罪。我手頭這本書的版權頁上顯示,此書2007年10月第一版,2008年第二次印刷。我不知道多少人看了這本書,然後在08年的高點殺進去站在了高點上。股票還是那個股票,不過可惜,你6000點時買平均PE50的股票和你2000點買PE15的股票,基本已經決定了你未來的收益率必然會有極大的不同。而另一個問題就是長期持有,「長期持有」在我理解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買入持有,永不賣出。一種是當股價高估甚至是恢復到正常估值,就賣出。從本書來看,貌似但總認同的是前一種,至於實際在操作自己的信託產品時是不是知行合一,我就不得而知了。我自己是認同後一種的,我也極度反對前一種做法。有很多人拿巴菲特的可口可樂,富國銀行,甚至是戴維斯家族的銀行,保險舉例子,我覺得沒有說服性。因爲我同樣可以拿巴菲特的強生,中石油來舉例。至於老戴維斯的銀行,保險,貌似從他兒子開始就在往外賣吧。原因很簡單,任何企業都是有「壽命」的,而絕大多數企業的壽命,都要遠遠小於人類自己的壽命。因此,當股票明顯高估了,還是賣了吧。和所持有的股票發生感情,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另外我也很好奇,當但總的信託產品在08年被打回原型,不知但總是否也經歷了『交易冠軍』裏所描寫的那種窘境。

至於這本書,我給他的定位基本就是投資類的「心靈雞湯」。大家翻翻就好了。

最後做個記錄:本文寫於2013年1月19,時但總旗下馬拉松集合資金信託產品淨值122.01(01-11)。存檔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WPS 文档中表格内文字回车后格式变化的问题

豆瓣读书五百本:十六年的标记与思考

我的豆瓣之旅始于 2009 年,那时我在 10 月 15 日标记了第一本“已读”书籍——《走进我的交易室》。时光荏苒,截至 2024 年 6 月 26 日,我已标记了第 500 本“已读”书籍——《角谷的藏书架》。而到 2025 年 3月 2 日写完本文时,这个数字已增至 521 本。在近 16 年的光阴里,我平均每年阅读约 32 本书籍。 坦率的讲,作为一个自诩爱读书的人,我的阅读量并不算多。与豆瓣上那些标注了 4000 本已读书籍的大神们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去年读书时,我在「阅读记录 」app 上尽量做了记录,总共 110 小时,平均每天不到半小时。然而,这 16 年的时间占据了我生命中不小的比重,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对自己的阅读历程稍作总结。 在这近 16 年里,我共标记了 521 本书籍。下表详细列出了每年的阅读量: 回顾这些数据,我发现在 2011 年至 2014 年期间,我的阅读量特别低。那时,父亲两次重病住院,直至 2014 年离世,这或许是我那段时间读书很少的原因之一。那时,我读得最多的是《金刚经》。2017 年,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我的阅读量也随之上升。然而,近年来随着身体渐老,眼力不如从前,阅读量又开始减少。或许以后很难再有一年阅读 50+ 本书的年份了。 从书籍类型来看,根据豆瓣的统计,非虚构类书籍占比高达 80%,而虚构类仅占 20%。这个数据应该是准确的。自大学以后,我便较少阅读小说、诗歌和文学类作品。尽管每年列阅读计划时,我都会特意安排一两本文学名著,但说实话,阅读起来颇为艰难。最近两年接连阅读俄国名著,更是让我感到吃力。从大学学习金融专业后,我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非虚构类书籍上,尤其是金融投资和历史领域。近两年,随着职业生涯陷入停滞,我还增加了对自我成长和学习方法的阅读。 在作者方面,我在豆瓣上标注最多的作者是村上春树。他的小说我从初中开始阅读,年少时特别迷恋,基本是出一本就买一本读一本。如今年纪大了反而看不进去了,但变得特别喜欢他写的随笔散文,《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现在成了我的床头书,偶尔会拿出来翻阅几页。其他作者就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了。 这 521 本书中,五星书籍共有 27 本,占比略高于 5%。详细的书目我已列在下方表格中。 年份 本数 具体书目 2009年 8本 《1000%的男人》《挪威的森林》《小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