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真的「不知道」兼谈技术分析本质

最近一段时间股市涨的不错,很多同学(有校内上的)与亲人又开始问我是不是可以买点儿了。说来惭愧,我已经很久没关注股市了,至多无聊时打开行情软件看一眼罢了。在这一年多的大熊市中,不断有同学问我这个问题,每次在回答前,我总是「研究」了、考虑了好久,才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建议」。并非是我不愿将准确的观点与同学分享,而是我确实不知道行情会怎样前行……换句话说,我和他人一样,都处于迷茫中。

回头来看这一轮的行情,我的不知所措完全是合乎常理的。首先,作为一个新手,知识、特别是经验的缺乏使我如在黑暗中摸索而不自知。其次,这一轮行情变动之罕见,更加剧了我的不知所从。

什么叫「不自知」?凭心而论,大学的这三年,于这方面上我花费了不少的精力。而当我打定主意,走技术分析之路时,我所费的精力更是不知几何。从「K线」到「均线」,从「道氏理论」到「波浪理论」再到「江恩理论」,从使用各种经典指标到在网上寻找合适的指标再到自己改进、编写指标,乃至于易经测市等学说也稍有涉猎。也曾有几次以为寻到了一个「圣杯」,亦或终于大彻大悟。现在回想起来,不觉好笑。费了许多精力,却越走越远,乃至绕了个大圈,仍依然如故,这就是所谓的「不自知」。

对于同学们的夸奖我十分感谢,但我不得不说:或许相关的知识我确实学习了不少,在将来我也许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分析师。但现在,我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交易者。在这个行业中,「知」与「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往往是知道者实繁而行成者盖寡。因此请已经来到这个市场中的同学们无需抱怨自己是一个「散户」,或盲从于众多「庄家」、「主力」。因为在这个市场中,没有「专家」、「业余」之分,只有「赢家」与「输家」的区别。

研究市场的方法层出不穷,大致可归于基本面分析与技术分析(另有随机游走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等,但不完善或与前两种掺杂使用,故不做讨论)。我选择的是技术分析的道路。在金融界中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基本面分析的信徒往往对技术分析不屑一顾,而技术分析者却毫不掩饰在做出判断时,也使用基本面的信息。国内这种现象更甚,因为他们有一个好的「领袖」——巴菲特。在这里我希望有志于走基本面分析之路的同学们思考几件事:首先,巴菲特能够算是基本面分析者吗?在我看来,他的投资行为,与其说购买的是股票,倒不如说是企业。与其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投资家,倒不如说是一位优秀的企业整合家。而至于国内的那些「价值信奉者」,在我看来前面恐怕要加一个「伪」字。玩的不过是调高调低PE的游戏。其次,国内股市适合基本面分析吗?你能坚守一只股票5年甚至更长吗。最后,如果同学们想走这条路,那么必须学习一些财务知识,起码会计财务报表要看的懂,而不是仅仅看一眼PE、PB就行。

至于技术分析,我前面说自己错了而「不自知」,原因是我根本就没有理解技术分析的本质。技术分析其实分两个层次:浅层次是预测市场方向(大致又分为依靠图形形态与依靠指标分析);而技术分析的本质是:从不预测行情,仅以价格为基础,每当价格有所变动时,对市场的运动产生反应。它属于统计学、概率论的范畴,给出的只是一个概率分析。

国外相关的研究表明,在系统其他因素(如止损止盈点、账户规模等)一致的情况下,测试的时间越长,包含的行情数据越多,则使用各种入市方法进行交易的最终盈利率越与「抛硬币」(随机入场)的盈利率接近。不知同学们看到这里有没有感到惊讶,最少当我知道这一事实时有一些不能接受。从这个结论我希望同学们能知道两件事情:第一、不要去相信、寻找一个可以1年翻N倍的指标、系统或者方法。巴菲特的年复盈利率是多少呢?不过才28%左右。推而广之,同学们如果需要学习相关知识,看到有的书起名为『××必胜』、『××克星』、『半年××倍』、『××涨停板』的书,一概可以忽略;还有在网上看文章,如果里面写到「明天大盘会××」、「××股票应该上涨」等,也可以忽略。连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巴菲特的老师)也说:「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从来没有人能够成功地预测股市波动。」第二、入场点只不过是整个交易的开始,而不是交易的全部。「胜负不在这里」!!!那在哪里?在你的整个交易系统、在你的头寸管理、在你的心理与情绪控制……

话又说回来,对于一些希望购买股票的同学,我给两点意见:一是如果你认为股市将要上涨,那么就买一些,只要设好止损就好。二是止损位的设置。有许多方法,但通常来说一次交易的损失不要超过你总资金的2%。至于止盈,我希望留给同学们自己去研究、寻找。

最后再说一下,人人都看到这个市场是个一夜暴富的地方,但却没有人看到这里并不是人人暴富的场所。看起来的「捷径」也许真的走起来,最后的结局没有开始想象的那么美好。我已经上了「贼船」,现在想下来已经是不可能了,对于我的同学们来说,希望你们能够远离这个市场。「在开始之前停止」,这是我对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们由衷的忠告……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WPS 文档中表格内文字回车后格式变化的问题

豆瓣读书五百本:十六年的标记与思考

我的豆瓣之旅始于 2009 年,那时我在 10 月 15 日标记了第一本“已读”书籍——《走进我的交易室》。时光荏苒,截至 2024 年 6 月 26 日,我已标记了第 500 本“已读”书籍——《角谷的藏书架》。而到 2025 年 3月 2 日写完本文时,这个数字已增至 521 本。在近 16 年的光阴里,我平均每年阅读约 32 本书籍。 坦率的讲,作为一个自诩爱读书的人,我的阅读量并不算多。与豆瓣上那些标注了 4000 本已读书籍的大神们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去年读书时,我在「阅读记录 」app 上尽量做了记录,总共 110 小时,平均每天不到半小时。然而,这 16 年的时间占据了我生命中不小的比重,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对自己的阅读历程稍作总结。 在这近 16 年里,我共标记了 521 本书籍。下表详细列出了每年的阅读量: 回顾这些数据,我发现在 2011 年至 2014 年期间,我的阅读量特别低。那时,父亲两次重病住院,直至 2014 年离世,这或许是我那段时间读书很少的原因之一。那时,我读得最多的是《金刚经》。2017 年,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我的阅读量也随之上升。然而,近年来随着身体渐老,眼力不如从前,阅读量又开始减少。或许以后很难再有一年阅读 50+ 本书的年份了。 从书籍类型来看,根据豆瓣的统计,非虚构类书籍占比高达 80%,而虚构类仅占 20%。这个数据应该是准确的。自大学以后,我便较少阅读小说、诗歌和文学类作品。尽管每年列阅读计划时,我都会特意安排一两本文学名著,但说实话,阅读起来颇为艰难。最近两年接连阅读俄国名著,更是让我感到吃力。从大学学习金融专业后,我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非虚构类书籍上,尤其是金融投资和历史领域。近两年,随着职业生涯陷入停滞,我还增加了对自我成长和学习方法的阅读。 在作者方面,我在豆瓣上标注最多的作者是村上春树。他的小说我从初中开始阅读,年少时特别迷恋,基本是出一本就买一本读一本。如今年纪大了反而看不进去了,但变得特别喜欢他写的随笔散文,《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现在成了我的床头书,偶尔会拿出来翻阅几页。其他作者就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了。 这 521 本书中,五星书籍共有 27 本,占比略高于 5%。详细的书目我已列在下方表格中。 年份 本数 具体书目 2009年 8本 《1000%的男人》《挪威的森林》《小狗钱...